琼海
切换分站
免费发布信息
信息分类
当前位置:琼海赶集同城网 > 琼海热点资讯 > 琼海民生资讯 >  【已回答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

【已回答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

发表时间:2023-02-25 17:25:44  来源:资讯  浏览:次   【】【】【
     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,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,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加重的临床综合征,因在病理形态上有肺透明膜的形成,故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。多见于早产儿.

     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,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,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加重的临床综合征,因在病理形态上有肺透明膜的形成,故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。多见于早产儿,其胎龄越小,发病率越高。

      【概述】

      1病因多见于胎龄小于30周的早产儿、糖尿病母亲儿。围生期窒息、低体温、前置胎盘、胎盘早剥和母亲低血压等也可以诱发本病。

      2.发病机制PS的作用是将低肺泡表面张力,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,以保持功能残气量,由于PS含量减少,使肺跑表面张力增加,呼气末功能残气量降低,肺泡逐渐萎陷。NRDS患儿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肺顺应型下降,气道阻力增加,通气/血流降低,气体弥散障碍及呼吸功能增加,从而导致缺氧,液体漏出,使肺间质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着于肺泡表面形成嗜伊红通明膜,进一步加重气道弥漫障碍,加重缺氧和酸中毒,并抑制PS形成,形成恶性循环

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英文
      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

新生儿呼吸疾病

一、呼吸窘迫综合征

      呼吸窘迫综合征(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,RDS)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质(pulmonarysurfactant,PS)缺乏所致,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。由于该病在病理形态上有肺透明膜的形成,故又称之为肺透明膜病(hyalinemembranedisease,HMD)。多见于早产儿,其胎龄愈小,发病率愈高。

      【PS成分与功能】PS是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,其中磷脂约占80%,蛋白质约占13%,其他还含有少量中性脂类和糖。PS的磷脂中,磷脂酰胆碱即卵磷脂(phosphatidylcholin,PC),是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重要物质,孕18~20周开始产生,继之缓慢上升,35~36周迅速增加达肺成熟水平。其次是磷脂酰甘油(phosphatidylglycerol,PG),孕26~30周前浓度很低,而后与PC平行升高,36周达高峰,随之下降,足月时约为高峰值的1/2。除卵磷脂、磷脂酰甘油外,尚有其他磷脂,其中鞘磷脂(sphingomyelin)的含量较恒定,只在孕28~30周出现小高峰,故羊水或气管吸引物中卵磷脂/鞘磷脂(L/S)比值可作为评价胎儿或新生儿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。此外,PS中还含有表面活性物质蛋白(surfactantprotein,SP),包括SP-A、SP-B、SP-C和SP-D等,可与磷脂结合,增加其表面活性作用。中性脂类主要包括胆固醇、甘油三酯及自由脂肪酸等,目前其功能还未清楚,糖类主要有甘露糖和海藻糖等,与PS蛋白质结合。

      PS覆盖在肺泡表面,其主要功能是降低其表面张力,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,以保持功能残气量(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,FRC),维持肺顺应性,稳定肺泡内压和减少液体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。此外,PS中SP-A及SP-D可能参与呼吸道的免疫调节作用。

      【病因与发病机制】1959年Avery及Mead首次发现,新生儿RDS是由于PS缺乏所致,与肺上皮细胞合成分泌PS不足密切相关。对于肺发育尚未成熟的早产儿,胎龄愈小,PS量也愈低,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加,呼气末FRC降低,肺泡趋于萎陷。RDS患儿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肺顺应性下降,气道阻力增加,通气/血流降低,气体弥散障碍及呼吸功增加,从而导致缺氧、代谢性酸中毒及通气功能障碍所致的呼吸性酸中毒;由于缺氧及酸中毒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,液体漏出,使肺间质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着于肺泡表面形成嗜伊红透明膜,进一步加重气体弥散障碍,加重缺氧和酸中毒,并抑制PS合成,形成恶性循环。此外,严重缺氧及混合性酸中毒也可导致PPHN的发生。

      糖尿病母亲婴儿(infantofdiabeticmother,IDM)也易发生此病,是因血中高浓度胰岛素能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对PS合成的促进作用,故IDM的RDS发生率比正常增加5~6倍。择期剖宫产儿,RDS的发生率也较高,主要与分娩未发动时行剖宫产,缺乏宫缩,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激反应较弱,影响PS的合成分泌。此外,围生期窒息,低体温,前置胎盘、胎盘早剥和母亲低血压等所致的胎儿血容量减少,均可诱发RDS。有研究发现,少数患儿PS中SP-A或SP-B基因变异或缺陷,使PS不能发挥作用,此类患儿,不论足月,还是早产,均易发生RDS。

      【临床表现】多见于早产儿,生后不久(一般6小时内)出现呼吸窘迫,并呈进行性加重是本病特点。主要表现为:呼吸急促(>60/min)主要为增加肺泡通气量,代偿潮气量的减少;鼻扇为增加气道横截面积,减少气流阻力;呼气呻吟是因呼气时声门不完全开放,使肺内气体潴留产生正压,防止肺泡萎陷;吸气性三凹征是呼吸辅助肌参与的结果,以满足增加的肺扩张压;青紫是由于氧合不足,常提示动脉血中还原血红蛋白>50g/L。严重时表现为呼吸浅表,呼吸节律不整、呼吸暂停及四肢松弛。由于呼气时肺泡萎陷,体格检查可见胸廓扁平;因潮气量小听诊两肺呼吸音减低,肺泡有渗出时可闻及细湿啰音。

      随着病情逐渐好转,由于肺顺应性的改善,肺血管阻力下降,约有30%~50%患儿于RDS恢复期出现PDA,分流量较大时可发生心衰、肺水肿。故恢复期的RDS患儿,其原发病已明显好转,突然出现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、难以矫正和解释的代谢性酸中毒、喂养困难、呼吸暂停、周身发凉发花及肝脏在短时间内进行性增大,应注意本病。若同时具备脉压增大,水冲脉,心率增快或减慢,心前区搏动增强,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听到收缩期或连续性杂音,可确诊本病。

      RDS通常于生后24~48小时病情最重,病死率较高,能存活3天以上者,肺成熟度增加,病情逐渐恢复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由于PS的广泛应用,RDS病情已减轻,病程亦缩短。对于未使用PS的早产儿,若生后12小时出现呼吸窘迫,一般不考虑本病。此外,近年来,随着选择性剖宫产的增加,足月儿RDS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,临床表现与早产儿相比,起病稍迟,症状可能更重,且易并发PPHN,PS使用效果不及早产儿。

      【辅助检查】

      (一)实验室检查

      ①泡沫试验(foamtest):取患儿胃液或气道吸引物1ml加95%酒精1ml,振荡15秒,静置15分钟后沿管壁有多层泡沫形成则可除外RDS。若无泡沫可考虑为RDS,两者之间为可疑。其原理是由于PS利于泡沫的形成和稳定,而酒精则起抑制作用。②肺成熟度的判定:测定羊水或患儿气管吸引物中L/S,若≥2提示“肺成熟”,1.5~2可疑、<1.5“肺未成熟”;PS中其他磷脂成分的测定也有助于诊断。③血气分析:pH值和动脉氧分压(PaO2)降低,动脉二氧化碳分压(PaCO2)增高,碳酸氢根减少。

      (二)X线检查

      本病的X线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,是目前确诊RDS的最佳手段。①两肺呈普遍性的透过度降低,可见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颗粒网状影,即毛玻璃样(groundglass)改变(图6-5-1);②在弥漫性不张肺泡(白色)的背景下,可见清晰充气的树枝状支气管(黑色)影,即支气管充气征(airbronchogram)(图6-5-2);③双肺野均呈白色,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,即白肺(whiteout)。

      图6-5-2RDS胸片

      (三)超声波检查

      彩色Doppler超声有助于动脉导管开放的确定。

      【诊断及鉴别诊断】根据患儿的病史,临床表现并结合胸部X线检查,一般不难,但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。

      (一)湿肺(wetlung)

      多见于足月或近足月的剖宫产儿,生后很快出现呼吸急促,但多数吃奶佳、反应好。本病预后良好,多数于24小时内自行恢复(详见本章第五节)。

      (二)B组链球菌肺炎(groupBstreptococcalpneumonia)

      是由B组链球菌败血症所致的宫内感染性肺炎。其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有时与RDS难以鉴别。但前者母亲妊娠晚期多有感染、羊膜早破或羊水有异味史,母血或宫颈拭子培养有B组链球菌生长;患儿外周血象、C-反应蛋白、血培养等也可提示有感染证据,此外,病程与RDS不同,且抗生素治疗有效。

      (三)膈疝(diaphragmatichernia)

      出生不久表现为阵发性呼吸急促及发绀,查体可见腹部凹陷,患侧胸部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,可闻及肠鸣音(易被误认为是水泡音);X线胸片可见患侧胸部有充气的肠曲或胃泡影及肺不张,纵隔向对侧移位。

      【治疗】目的是保证通换气功能正常,待自身PS产生增加,RDS得以恢复。机械通气和应用PS是治疗的重要手段:

      (一)一般治疗

      ①保温:将婴儿置于暖箱或辐射式抢救台上,保持皮肤温度在36.5℃。②监测:体温、呼吸、心率、血压和动脉血气。③保证液体和营养供应:第1天液体量为70~80ml/(kg·d),以后逐渐增加,液体量不易过多,否则易导致动脉导管开放,甚至发生肺水肿。④纠正酸中毒。⑤抗生素:RDS患儿在败血症被排除前,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。

      (二)氧疗(oxygentherapy)和辅助通气

      1.吸氧轻症可选用鼻导管、面罩、头罩,维持PaO250~80mmHg(6.7~10.6kPa)和经皮血氧饱和度(TcSO2)90%~95%为宜。

      2.CPAP①指征:吸入氧分数(fractionofinspiratoryoxygen,FiO2)>0.3,PaO2<50mmHg(6.7kPa)或TcSO2<90%。②方法:鼻塞最常用,也可经鼻咽管、鼻罩、面罩等进行。③参数:压力为3~8cmH2O,RDS至少保证6cmH2O,但一般不超过8~10cmH2O,否则因压力过大导致心输出量减少、潮气量降低。气体流量最低为患儿3倍的每分通气量或5L/分,FiO2则根据SaO2进行设置和调整。

      CPAP多适用于轻、中度RDS患儿。但对所有存在RDS高危因素的早产儿,生后即使用CPAP,可减少PS或机械通气的使用。对已确诊的RDS,越早使用CPAP,越能避免后续经气管插管呼吸机及减少机械通气使用时间。

      3.常频机械通气(conventionalmechanicalventilation,CMV)

      (1)机械通气指征: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,其参考标准为①FiO2=0.6,PaO2<50mmHg(6.7kPa)或TcSO2<85%(发绀型先心病除外);②PaCO2>60~70mmHg(7.8~9.3kPa)伴pH值<7.25;③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呼吸暂停。具备上述任意一项者即可经气管插管应用机械通气。

      (2)呼吸机初始参数:吸气峰压(PIP)应根据患儿胸廓起伏设定,一般20~25cmH2O,呼气末正压(PEEP)4~6cmH2O,呼吸频率(RR)20~40bpm,吸气时间(TI)0.3~0.4秒,FiO2依据目标TcSO2调整,15~30分钟后检测动脉血气,依据结果,决定是否调整参数。

      但须注意,近年来由于PS普遍应用于RDS,使得机械通气参数较前降低,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。

      (三)PS(pulmonarysurfactant)替代疗法

      可明显降低RDS病死率及气胸发生率,同时可改善肺顺应性和通换气功能,降低呼吸机参数。

      1.应用指征已确诊的RDS或产房内防止RDS的预防性应用。

      2.临床应用PS分为4类①天然型PS:从猪肺、小牛肺提取中提取;②改进的天然型PS:在天然提取的PS中,加入了PS的主要成分,疗效更佳;③合成PS:是由人工合成的PS主要磷脂成分按一定比例分制而成,不含有表面活性蛋白;④重组PS:又称合成的天然型PS,目前已适用于临床,疗效较好。上述①、②、③为第一代的PS产品,④为第二代的PS产品。

      3.使用方法①时间:对母亲产前未使用激素或需气管插管稳定的极早产儿,应在产房内使用;对于已确诊RDS的患儿,越早应用PS,效果越好;对部分RDS仍在进展患儿(如持续不能离氧,需要机械通气),需使用第二剂或第三剂PS。②剂量:每种PS产品均有各自的推荐剂量,多数报道首剂100~200mg/kg,第二剂或第三剂给予100mg/kg;对已确诊RDS,首剂200mg/kg的疗效优于100mg/kg。③方法:药物(干粉剂需稀释)摇匀后,经气管插管缓慢注入肺内。

      4.其他①因表面活性物质的粘滞可发生气道阻塞,故在PS从呼吸道扩散到肺泡内之前,应用复苏气囊加压通气或适当增加机械通气的压力。②应用PS后,当潮气量迅速增加时,应及时下调PIP,以免发生肺气漏。③预防性应用PS时,应避免因气管插管时间过长而发生低氧血症,甚至导致早产儿脑损伤。④INSURE技术:即气管插管-肺表面活性物质-拔管(intubation-sur-factant-extubation),给予CPAP。近年来认为该技术可以减少早产儿BPD发生。

      (四)关闭动脉导管

      详见本章第三节。

      【预防】①预防早产:加强高危妊娠和分娩的监护及治疗;对欲行剖宫产或提前分娩者,应准确测量双顶径和羊水中L/S值,以判定胎儿大小和胎肺成熟度;②促进胎肺成熟:对孕24~34周需提前分娩或有早产迹象的胎儿,出生前24小时至出生7天前给孕母肌注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,可明显降低RD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;③PS:对胎龄<30~32周,力争生后30分钟内常规应用,若条件不允许也应争取24小时内应用。

二、胎粪吸入综合征

      胎粪吸入综合征(meconiumaspirationsyndrome,MAS)或称胎粪吸入性肺炎,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,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,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。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。分娩时羊水混胎粪的发生率为8%~25%,其中仅5%发生MAS。

      【病因和病理生理】

      (一)胎粪吸入

      当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缺氧,肠道及皮肤血流量减少,迷走神经兴奋,肠壁缺血,肠蠕动增快,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而排出胎粪。与此同时,缺氧使胎儿产生呼吸运动将胎粪吸入气管内或肺内,或在胎儿娩出建立有效呼吸后,将其吸入肺内。MAS发生率与胎龄有关,如胎龄大于42周,发生率>30%,胎龄小于37周,发生率<2%,胎龄不足34周者极少有胎粪排入羊水的情况发生。

      (二)不均匀气道阻塞

      MAS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由于胎粪机械性的阻塞呼吸道所致。①肺不张:部分肺泡因其小气道被较大胎粪颗粒完全阻塞,其远端肺泡内气体吸收,引起肺不张,使肺泡通气/血流降低,导致肺内分流增加,从而发生低氧血症。②肺气肿:黏稠胎粪颗粒不完全阻塞部分肺泡的小气道,则形成“活瓣”,吸气时小气道扩张,使气体能进入肺泡,呼气时因小气道阻塞,气体不能完全呼出,导致肺气肿,致使肺泡通气量下降,发生CO2潴留;若气肿的肺泡破裂则发生肺气漏,如间质气肿、纵隔气肿或气胸等。③正常肺泡:部分肺泡的小气道可无胎粪,但该部分肺泡的通换气功能均可代偿性增强。由此可见,MAS的病理特征为肺不张、肺气肿和正常肺泡同时存在,其各自所占的比例决定患儿临床表现的轻重。

      (三)化学性肺炎

      于胎粪吸入后12~24小时,因胆盐(胎粪成分之一)等刺激,局部肺组织可发生化学性炎症及间质性肺气肿。此外胎粪还有利于细菌生长,故也可肺部继发细菌性炎症。此外,胎粪可使PS灭活,减少SP-A及SP-B的产生,其对PS的抑制程度与吸入的胎粪量相关,因此,MAS时,PS减少,肺顺应性降低,肺泡萎陷进一步影响肺泡的通换气功能。

      (四)肺动脉高压

      多发生于足月儿,在MAS患儿中,约1/3可并发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。在胎粪吸入所致的肺不张、肺气肿及肺组织炎症,以及PS继发性被灭活的基础上,缺氧和混合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,使患儿肺血管阻力不能适应生后环境的变化而下降,出现持续性增高,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(PPHN)(详见本章第6节)。

      【临床表现】常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,多有宫内窘迫史和(或)出生窒息史。

      (一)吸入混胎粪的羊水

      是诊断的必备条件。①分娩时可见羊水混胎粪;②患儿皮肤、脐带和指、趾甲床留有胎粪污染的痕迹;③口、鼻腔吸引物中含有胎粪;④气管插管时声门处或气管内吸引物可见胎粪(即可确诊)。

      (二)呼吸系统表现

      常于生后开始出现呼吸窘迫,12~24小时随胎粪吸入远端气道,症状及体征则更为明显,表现为呼吸急促(通常>60次/分)、青紫、鼻翼扇动和吸气性三凹征等,少数患儿也可出现呼气性呻吟。查体可见胸廓前后径增加似桶状胸,听诊早期有鼾音或粗湿啰音,继之出现中、细湿啰音。若呼吸困难突然加重,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,应疑似气胸的发生。

      需注意,患儿症状轻重与吸入羊水的性质(混悬液或块状胎粪等)和量的多少密切相关。若吸入少量或混合均匀的羊水,可无症状或上述表现轻微;若吸入大量或黏稠胎粪者,可致死胎或生后不久即发生死亡。

      (三)PPHN

      主要表现为持续而严重的青紫,哭闹、哺乳或躁动时进一步加重;青紫程度与肺部体征不平行(发绀重,体征轻);部分患儿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,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心力衰竭。(详见本章第六节)。

      此外,严重MAS可并发红细胞增多症、低血糖、低钙血症、HIE、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肺出血等。

      【辅助检查】

      (一)实验室检查

      动脉血气分析示pH值下降,PaO2降低,PaCO2增高;还应进行血常规、血糖、血钙和相应血生化检查,气管内吸引物及血液的细菌学培养。

      (二)X线检查

      两肺透过度增强伴有节段性或小叶性肺不张,也可仅有弥漫性浸润影或并发纵隔气肿、气胸等肺气漏改变(见图6-5-3)。上述征象在生后12~24小时最为明显。需注意,部分MAS患儿,其胸片的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并非呈正相关。

      (三)超声波检查

      彩色Doppler可用于评估和监测肺动脉的压力,若探测到动脉导管或卵圆孔水平的右向左分流,以及三尖瓣反流征象,更有助于PPHN的诊断。

      【诊断】有明确的吸入混胎粪的羊水病史,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,结合胸部X线改变,即可做出诊断。

      【治疗】

      (一)促进气管内胎粪排出

      对病情较重且生后不久的MAS患儿,可气管插管后进行吸引,以减轻MAS引起气道阻塞。动物实验的结果证实,即使胎粪被吸入气道4小时后,仍可将部分胎粪吸出。

      图6-5-3MAS胸片

      (二)对症治疗

      1.氧疗当PaO2<50mmHg(6.7kPa)或TcSO2<90%时,应依据患儿缺氧程度选用不同的吸氧方式,如鼻导管、头罩、面罩等,以维持PaO250~80mmHg(6.7~10.6kPa)或TcSO290%~95%为宜。有条件者最好用加温湿化给氧,有助于胎粪排出。

      2.机械通气治疗

      (1)当FiO2>0.4时,可试验性使用CPAP,压力需个体化调节(一般4~5cmH2O)。当肺部查体或X线提示有过度充气表现时,应慎用,否则因CPAP加重肺内气体潴留,诱发肺气漏的发生。

      (2)当FiO2>0.6,TcSO2<85%,或PaCO2>60mmHg伴pH<7.25时,应行机械通气治疗。为防止气体潴留及肺气漏,一般选择中等呼吸频率(40~60次/分,保证胸廓起伏的最小有效PIP,低至中PEEP(3~5cmH2O),足够的呼气时间(0.5~0.7s)。若出现气体潴留,呼气时间则可延长至0.7~1.0s,PEEP降至2~4cmH2O。

      (3)对于常频呼吸机治疗无效或有肺气漏,如气胸、间质性肺气肿者,可使用高频通气。ECMO对MAS合并难治性呼吸衰竭者,也有一定疗效。

      3.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由于本病继发的PS失活,近年来证实,补充外源性PS对改善肺顺应性及氧合有效,可用于严重MAS,如联合高频通气、NO吸入效果更佳,但确切结论仍有待于RCT进一步证实。

      4.并发症治疗

      (1)肺气漏治疗:少量气胸不需处理可自行吸收。但对张力性气胸,应紧急胸腔穿刺抽气,可立即改善症状,然后根据胸腔内气体的多少,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。

      (2)PPHN治疗:祛除病因是关键。详见本章第六节。

      5.其他①限制液体入量:严重者常伴有脑水肿、肺水肿或心力衰竭,应适当限制液体入量。②抗生素:对目前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仍存争议,但有继发细菌感染者,常选择广谱抗生素,并进一步根据血、气管内吸引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。③维持正常循环:出现低体温、苍白和低血压等休克表现者,应选用生理盐水或血浆、全血、白蛋白等进行扩容,同时静脉点滴多巴胺和(或)多巴酚丁胺等。④镇静剂及肌松剂:用于较大的新生儿,可减轻患儿呼吸肌对抗及活瓣效应引起的过度通气,减少肺气漏发生。⑤其他:保温、镇静,满足热卡需要,维持血糖和血清离子正常等。

      【预防】积极防治胎儿宫内窘迫和产时窒息;对羊水混有胎粪,在胎儿肩和胸部尚未娩出前,清理鼻腔和口咽部胎粪,目前不被推荐。通过评估,如新生儿有活力(有活力定义:呼吸规则,肌张力好,心率>100次/分)可进行观察不需气管插管吸引,如无活力,应立即气管插管,将胎粪吸出,对不能确定是否有活力时,一般应气管插管进行吸引。在气道胎粪吸出前一般不应进行正压通气。

三、新生儿湿肺

      新生儿湿肺(wetlungofnewborn)又称暂时性呼吸增快(transienttachypnea)或暂时性呼吸困难(transientdyspnea),是由于肺内液体吸收及清除延迟所致,以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为临床特征,为自限性疾病,一般2~3天症状缓解消失。

      【病因和病理生理】胎儿肺泡内含有一定量的液体(约30ml/kg),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胎肺发育及有利于出生后肺泡的充气扩张。出生前由于血中儿茶酚胺等激素水平升高,肺液分泌受到抑制;出生时胎儿通过产道,由于胸部受到挤压,约1/3肺泡液经气道由口、鼻排出;出生后其余肺液经肺淋巴或(和)静脉吸收。一般在出生后6小时左右肺液即可完全清除,但由于某些产科因素、孕母状态,以及分娩方式的影响,可导致肺液吸收清除障碍,发生湿肺。

      影响肺液吸收清除障碍的常因原因如下:

      1.剖宫产儿特别是选择性剖宫产儿,不仅缺乏分娩时的胸部挤压,更缺乏应激反应,儿茶酚胺浓度低下,使肺液潴留过多而更易发生湿肺。

      2.出生后肺泡充气扩张受限如围生期窒息,大量吸入羊水,以及孕妇在分娩中使用大量麻醉镇静剂等。

      3.其他因素如孕妇产程中或新生儿出生后输液过量、脐带结扎延迟、胎儿接受胎盘或另一胎输血,均可使中心静脉压升高,阻碍了胸导管回流,导致肺液清除延迟。动脉导管未闭、低蛋白血症也不利于肺液的吸收。

      此外,对于早产儿,由于肺发育不成熟,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,血浆蛋白含量更低,也可导致肺液吸收延迟而发生湿肺。

      【临床表现】常见于足月儿或近足月儿,病史中多有上述高危因素。生后很快出现呼吸急促(>60次/分),甚至达100~120次/分,多数体温正常、吃奶佳、哭声响亮、反应好,但重者也可有青紫、呻吟、拒乳及反应差等。查体可见胸廓前后径增加呈“桶状胸”,听诊呼吸音减低,可闻及湿啰音,还可伴有心动过速,但血压一般正常。

      本病属自限性疾病,预后良好。轻者临床表现可持续12~24小时,重者可达72小时,甚至4~5天方可恢复。

      【辅助检查】

      1.动脉血气分析轻症pH、PaCO2和BE,一般都在正常范围,重症者可有低氧血症、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。

      2.X线检查以肺泡、肺间质、叶间胸膜积液为特征:①肺泡积液征:肺野呈斑片状、面纱样或云雾状阴影,重者出现类似RDS的毛玻璃样,甚至白肺的改变;②肺间质积液征:肺野可见网状条索影;③叶间胸膜积液征:呈毛发线样改变,多在右肺上叶与中叶之间,严重者可呈胸腔积液改变。此外,还可见肺野过度通气、肺门周围血管影增强及心影轻度增大等改变。

      【诊断及鉴别诊断】多见于足月剖宫产儿,虽呼吸急促,但一般状态较好,结合胸部X线检查,即可诊断,但少数病情严重患儿,需与下列疾病鉴别。

      1.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,生后数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窘迫,多见于早产儿。近年来随着选择性剖宫产的增加,足月儿RDS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,其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有时与重度湿肺难以鉴别。足月儿RDS,起病稍迟,症状可能更重,且易并发PPHN,但使用PS后呼吸困难及胸片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,此点更有助两者鉴别。

      2.大量羊水吸入常有胎儿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史,症状轻重与羊水吸入量多少有关,呼吸急促大多在复苏后即发生,12~36小时达高峰。而湿肺大多数无窒息史,呼吸急促出现一般晚于羊水吸入者,且X线征象即动态观察也助于两者鉴别。

      3.脑性过度换气常见于窒息或其他原因(如先天性的代谢性疾病)所致的脑水肿,患儿表现为呼吸急促,常伴有呼气性碱中毒,且胸片很少有异常改变。

      【治疗】

      1.一般治疗加强监护,注意保温,保证适当的液体量及热量供给,早期可给予10%葡萄糖,可按70ml/(kg·d)静滴。

      2.氧疗及机械通气对仅有呼吸增快,而无低氧血症的患儿,切忌常规给氧治疗。对有低氧血症者,轻症可选用鼻导管、头罩或面罩等方式给氧。若FiO2>0.4时,可给予鼻塞CPAP通气。个别患儿达机械通气指征,应尽早给予呼吸机治疗。

      3.抗生素治疗本病原则上不主张使用抗生素,但在排除败血症及肺炎之前,建议给予广谱抗生素。

      4.利尿对肺内水泡音密集,并伴有明显的液体潴留者,可考虑使用利尿剂,如吠塞米(1mg/kg)。但有研究显示,本病使用利尿剂对减轻呼吸症状及缩短住院时间并无显著效果。

四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

     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(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,BPD)是早产儿所特有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,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转归,又称之为慢性肺疾病(chroniclungdisease,CLD)。近年来随着ELBW及VLBW救治成活率的不断提高,早产儿BPD发生率有逐年增加趋势,胎龄越小,出生体重越低,发生率越高。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泡及肺微血管的发育不良,不仅遗留肺功能异常,甚至成为成年后某些肺部疾病发生的诱因。

      【病理改变】“经典”BPD主要改变为过度通气引起肺不张,严重的呼吸道上皮损伤(如增生、鳞状化生等),明显的气道平滑肌增生,广泛、弥漫的肺纤维化,肺血管增生重塑,肺泡化降低及肺泡交换面积减少等。近年来随着NICU救治水平提高、产前糖皮质激素的预防性应用及生后PS的使用,“经典”BPD已较少见,取而代之是一种“新型”BPD,即肺的局灶病变减少,没有明显的气道上皮损伤,气道平滑肌轻度增生,少有肺纤维化,肺血管发育减少、畸形,肺泡数量减少、体积变大、结构简单。

      【病因与发病机制】目前尚未完全清楚,可能涉及多因素、多环节的综合作用效应。足月儿肺泡数目出生时仅为成人1/3~1/2,而早产儿数目更少,加之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,如宫内感染、出生后长时间和(或)高浓度氧暴露、机械通气所致的气压伤或容量伤、肺水肿,以及遗传易感性等,导致肺泡化障碍和肺微血管的发育紊乱,最终发生BPD(图6-5-4)。

      【临床表现】主要发生于胎龄<28周,出生体重<1000g的极早早产儿。早期不典型,通常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呼吸机依赖或撤氧困难。早产儿在生后数天或数周内逐渐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、呼吸急促、喘憋、发绀、吸气凹陷和肺部啰音等,这些患儿多伴有生后感染及营养摄入不足。

      本病患儿的病程较长,多数病例可逐渐撤机或离氧,少数患儿生后1年内常因反复呼吸道感染、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。存活患儿还可继发上气道梗阻、肺动脉高压、电解质紊乱、感染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、听力受损、ROP、肾钙质沉着症、胃食管反流、早期生长发育迟滞等。

      【辅助检查】

      (一)动脉血气分析

      PaO2降低,PaCO2增高,HCO3-可代偿性增加。

      (二)胸部X线检查

      随着疾病的进展,可出现不同的改变,“经典”BPD主要分为4期:Ⅰ期:表现同RDS患儿;

      图6-5-4BPD发生的可能机制

      Ⅱ期:弥漫的毛玻璃样改变,密度增加,肺容积正常或缩小;Ⅲ期:双肺野密度不均,可见线条状或斑片状阴影间伴充气的透亮小囊腔;Ⅳ期:双肺野透亮区扩大呈囊泡状,伴两肺结构紊乱,有散在条状或斑片影及过度充气和肺不张。“新型”BPD主要为Ⅱ期改变,仅表现为肺过度充气和肺纹理弥漫的毛玻璃样改变。另外,不是所有的患儿都进展至Ⅳ期,部分患儿可直接由Ⅰ期发展至Ⅲ期,且这种影像学的异常表现可持续至儿童期。

      (三)肺功能检测

      呼吸道阻力增加和肺的顺应性降低是BPD的特征性表现。BPD患儿生后第1年主要表现为:用力呼气流速降低、功能残气量增加、残气量增加、残气量与肺总量的比值增加、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并伴有轻中度的气流阻塞、气体潴留和气道高反应等。

      【诊断】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,多数沿用2000年6月NICHD制定的BPD诊断标准(表6-5-1),用于评估任何氧依赖(FiO2>21%)超过28天的新生儿。

      表6-5-1“新型”的BPD诊断标准

  胎龄<32周  胎龄>32周  
      评估时间  纠正胎龄至36周或出院时  生后28~56天内或出院时  
      轻度  无需吸氧  无需吸氧  
      中度  仍需吸氧(氧浓度<30%)  仍需吸氧(氧浓度<30%)  
      重度  仍需吸氧(氧浓度≥30%)和(或)需要正压通气  仍需吸氧(氧浓度≥30%)和(或)需要正压通气  

      【治疗】住院期间的治疗主要目标:尽可能降低远期肺损伤,包括肺的气压伤和容量伤,氧毒性和感染等;最大程度保证能量及营养物质的供应;提供足够的通气及氧合支持并减少氧供。

      (一)机械通气

      ①急性期:在保证足够气体交换的前提下,尽可能降低气道压力和潮气量(通常3~5ml/kg);早期采用NIPPV与NCPAP相比,可能会降低插管率、PS使用、以及降低拔管的失败率;避免过度通气,可允许PaCO2>55mmHg,但pH>7.25;不建议常规使用高频振荡通气,因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高频振荡通气能够预防高危儿BPD的发病率;尽早从机械通气过渡到NCPAP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BPD的发生。②慢性期:一旦通气的策略及参数稳定,在PaCO2不高于65mmHg的情况下,维持呼吸机各项参数直至患儿的体重增长良好。

      (二)氧疗

      目前尚无统一标准。多数主张维持PaO2在50~60mmHg,SaO2在90~93%。当FiO2<30%时,可采用鼻导管吸氧,若1L/min流量的鼻导管吸氧不能维持SaO2,可改为面罩吸氧。吸氧时需监测氧浓度及SaO2,从而保证使用最少氧供维持SaO2在适宜范围。

      (三)控制液体量

      早期限制液体量摄入,液体量的标准为保证每小时尿量>1ml/kg及血钠在140~145mmol/L。逐渐维持液体摄入量在130ml/kg、监测尿量、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。

      (四)PS替代疗法

      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及改善BPD患儿的预后,但对降低BPD的发病率无明显改变。

      (五)支气管扩张剂

      β-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可降低气道阻力,改善通气。心动过速是其主要的副作用,目前仅限于急性发作时雾化吸入使用。

      (六)糖皮质激素

      现已不推荐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,可短期使用小剂量激素来降低呼吸机参数,易于拔管撤机。推荐使用:初始剂量,氢化可的松5mg/(kg·d),地塞米松0.15mg/(kg·d),逐渐减量至7~10天。若应用2~3天后呼吸机参数降低,可继续使用,否则应停用。

      (七)其他治疗

      ①维生素A:每次5000IU,肌注,生后28天内每周3次,可使ELBW患儿的BPD发病率降低10%,长期预后尚未评估。②咖啡因:20mg/kg负荷量,之后每日5mg/kg维持量,有报道可使BPD的发生率降低。③吸入NO治疗:疗效尚不确切,目前缺乏证据推荐使用吸入NO来预防或治疗BPD。④利尿剂:常用呋塞米0.5~1.0mg/kg/次,Qd或Bid静脉注射,氢氯噻嗪20~40mg/(kg·d),Bid口服。可减轻呼吸窘迫的症状、短暂改善PaCO2,但对减少呼吸机的使用、缩短住院时间及远期预后无明显作用。⑤注意补充电解质,保证能量及营养供给,适当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。

      【出院指征】①体重稳定增长;②不吸氧下维持SaO2>92%~94%且吃奶或睡眠时无下降;③若患儿的呼吸状态平稳,但短期内不能撤氧者,有条件者可采用家庭氧疗。

      【预后】①BPD患儿生后第1年的死亡率在10%~20%,感染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;②呼吸增快,吸气性凹陷,呼吸困难,反复咳嗽、喘息等;③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及异常;④生长发育受限。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